1月16日,清晨的北京温度仍在零下徘徊,在八里庄街道首师大社区4处垃圾分类桶站,智能语音监控系统“不知疲劳”地紧盯桶前,居民们有条不紊又耐心地将在家里已经分好的各类垃圾分别投放到相应的桶内。“年前,院里新‘落户’了一栋25平方米的小屋——垃圾分类驿站。”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徐惠说,“现在驿站内的垃圾桶等相关设施和服务在进一步完善中。”
2020年,八里庄街道首师大社区党委通过党建引领垃圾分类工作,在街道统筹部署和支持下,联合社区物业“早谋划、早部署、早动员”,通过居民会客议事厅协调推动“智慧垃圾分类”工作,持续、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活动,让垃圾分类这件日常小事在居民家落地,把垃圾分类理念植根于居民心中。目前,首师大社区每天厨余垃圾分出20桶左右,而半年前厨余垃圾桶数仅为个位数。
“能入选北京市首批优秀垃圾分类示范社区,是对首师大社区这一年垃圾分类工作成绩的认可。”徐惠开心地说,“驿站的建设离不开八里庄街道的大力支持,也为2021年垃圾分类工作开了个好头。建成后的驿站随时开启垃圾分类打卡换礼品活动,第三方24小时值守,同时回收大件垃圾。这里将成为与垃圾分类工作密切关联的新场地和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的新阵地。”
“党建红”领航“环保绿”
“去年4月,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社区居委会就与物业提前谋划,将社区内原有28处垃圾桶站撤桶并站,重新在社区西、南、北三个门附近和社区中部平房区设立了4处垃圾分类桶站。”徐惠说。
首师大社区有21栋居民楼,住着2000户、6000余人。自社区开展“人人动手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工作以来,在社区“党建红”领航“环保绿”党员参与垃圾分类承诺践诺党日活动上,社区党员代表张晨带领全体党员宣读了党员参与垃圾分类承诺书。“回家后第一时间向家人告知,确保对家中产生的每一袋垃圾负责。”马秋生、陈刚、刘殿义、朱玉敏等一批老党员先锋队成员,率先参与到社区垃圾分类盯桶工作中。
在之后的两个月中,首师大社区50名社区志愿者早晚值守,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垃圾,6位物业保洁师傅日夜换桶、送桶、清洁、消毒。社区还在周末组织多场“垃圾分类,从我做起”文明实践活动,制作了“党建红”领航“环保绿”宣传片在大屏滚动播出。同时,在垃圾驿站设置了免洗消毒液和开桶盖拉环。
“智慧化”赋能效率高
“我向大家推荐一款智能语音监控系统,安装在桶站前,可实现无人值守、后台云对话,帮助居民准确分类投放垃圾,还可用手机APP实时传输桶站现场画面,辅助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去年7月,在首师大社区垃圾分类主题议事协商会上,明博星盛公司负责人袁帅的介绍让大家充满了好奇。
此前,居委会和物业通过社区居民会客议事厅,由居民代表投票遴选出明博星盛物资回收公司进社区回收废品,同时由企业投放智能回收柜。“每月月底开展一次低值回收促环保,源头减量靠大家垃圾分类宣传活动,有的居民办卡,有的用之前倒垃圾攒下的积分兑换洗洁精等日用品,大家越来越喜欢智能回收柜了。”徐惠说。
有了科技助力,首师大社区的桶站垃圾分类工作呈现新面貌。“请问,樱桃核应该扔到哪个垃圾桶?”张奶奶指着桶站前的红色按钮咨询着。智能语音监控系统后台实时切入人工回复:“您好,樱桃核属于厨余垃圾,扔在绿桶里就好啦。”此外,社区居民会客议事厅通过一项垃圾分类治理意见,对各种不文明行为进行曝光和通报批评。徐惠说:“经居民代表同意后,将对不配合垃圾分类工作的人进行曝光。”
截至目前,首师大社区共设置垃圾分类公示牌3个、智能回收柜3组、垃圾分类桶站4个。其中,厨余垃圾桶28个、可回收物垃圾桶7个、其他垃圾桶15个、有毒有害垃圾桶6个。每个桶站都设置了智能语音监控系统,垃圾分类已覆盖社区每个家庭。目前,首师大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助推垃圾分类 湘潭县石潭镇村民收到特殊新春“礼物” |
下一篇:水泥厂街敞口式垃圾船 换成分类垃圾桶 |
|
|||||
|